中醫(yī)實踐技能---考點必背
中醫(yī)技能一站
內(nèi)容 | 執(zhí)業(yè)考綱 | 助理考綱 | 題量 | 分值 |
內(nèi)科 | 34 | 31 | 1 | 20 |
外科 | 7 | 5 | 1 | 20 |
婦科 | 9 | 6 | ||
兒科 | 10 | 9 |
(一)一站考試具體疾病:
內(nèi)科
肺系:感冒、咳嗽、哮病、喘癥、肺癆、肺脹
心系:心悸、胸痹、不寐、癇病
脾胃: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便秘
肝膽:脅痛、黃疽、鼓脹
腦系:頭痛、眩暈、中風、顫證(助理不考)
腎系:水腫、淋證
氣血津液:郁證、血證、消渴、內(nèi)傷發(fā)熱、癌病(助理不考)、癭病(助理不考)
肢體經(jīng)絡:瘺證、痹證、腰痛
外科
癰、乳癖、濕瘡、痔、脫疽(助理不考)、精癃(助理不考)、腸癰
婦科
崩漏、痛經(jīng)、閉經(jīng)(助理不考)、絕經(jīng)前后諸證、帶下病、胎漏、胎動不安、產(chǎn)后發(fā)熱(助理不考 )、不孕癥、癥瘕(助理不考)
兒科
肺炎喘嗽、小兒泄瀉、積滯、鵝口瘡、痄腮(助理不考)、手足口病、水痘、麻疹、丹痧、紫癜
(二)辯證總結
1.辯證:病位(臟腑)、病因(表里)、病性(寒熱)、邪正關系(虛實)
(1)臟腑:
心: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口舌生瘡、神昏譫語
小腸:小便赤澀
肺:咳、痰、喘、哮、自汗畏風、易感冒
大腸:泄瀉、痢疾、便秘、里急后重、肛門灼熱
脾:食少、納呆、腹脹、便溏
胃:胃脘、泛酸、嘈雜、嘔吐、呃逆、噯氣
肝:巔頂、兩目、乳房、胸脅、少腹、會陰、善太息、情志不遂、脈弦
膽:膽怯、善驚、易恐、惡聞聲響
腎:腰膝酸軟、遺精滑泄、呼多吸少、五遲五軟
膀胱:尿頻、尿急、尿痛
(2)病位:
表:惡寒、發(fā)熱、脈浮(風寒、鳳熱、鳳燥、暑濕、鳳濕)
里:非表即里
風寒:清涕、白痰、苔白、脈浮緊
風熱:濁涕、黃稠痰、苔薄黃、脈浮數(shù)
風燥:干咳、口干咽燥+表證
暑濕:頭身困重、苔膩脈濡
風濕:頭痛如裹、肢體困重
(3)寒熱:
1)寒:冷(四肢不溫、惡寒、蜷握、咳喜熱飲)、白(面白、苔白)、靜(靜臥不煩)、稀(二便、痰涕、經(jīng)帶、排泄物清稀無臭)、潤(苔白苔潤)、遲(實寒虛寒)、緊(實寒)
實寒:寒凝心脈、寒邪客胃、寒邪內(nèi)阻(起病急、病程短、疼痛拒按、脈緊)
虛寒:陽虛(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病程長、喜按、脈弱
2)熱:熱(發(fā)熱、惡熱、渴喜冷飲)、赤(面紅、唇紅)、動(躁動不安)、稠(二便、痰涕、經(jīng)帶、排泄物黏稠臭穢)、燥(苔黃燥)、洪(實熱)、數(shù)(虛熱、實熱)
①實熱:
胃熱:口臭、便秘、消谷善饑、牙齦腫痛
肝火:目赤、口苦、易怒、脈數(shù)
肺熱:氣急鼻煽
濕熱:苔黃膩脈滑數(shù)
血熱:出血+實熱證
②虛熱:陰虛(五心煩熱、手足心熱、低熱盜汗、潮熱)
(4)虛實:
虛:病程長、喜按、氣怯聲低、脈無力
氣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遇勞加重
血虛:淡白無華
陰虛:舌紅少苔、顴紅、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手足心熱、低熱盜汗、脈細數(shù)
陽虛:氣虛+寒象(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
實:病程短、拒按、聲音高亢、脈有力
氣滯:脹痛、走竄痛、情志不遂、脈弦
血瘀:刺痛、色紫暗、瘀斑瘀點、脈澀
痰濕:重(肢體困重、頭痛如襄)、蒙(頭目昏蒙、神志異常癩狂癇)、苔膩、脈滑、胖
痰熱:苔黃膩、脈滑數(shù)
食積: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吐瀉食物、臭如敗卵、食少、滑緊促澀
(三)常用藥物總結
1.氣虛:黃芪、白術、黨參、山藥、人參、甘草
2.血虛: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大棗
3.陰虛:沙參、麥冬、百合、鱉甲、龜甲、枸杞子、玉竹、天花粉
4.補陽:附子、肉桂、干姜、吳茱萸、杜仲
5.化痰:陳皮、半夏、芥子、白前、貝母、瓜蔞、前胡、桔梗、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蘇子、杏仁
6.活血化瘀:三七、川芎、桃仁、紅花、牛膝、茜草、赤芍
7.氣滯:香附、木香、延胡索、枳實、柴胡
8.食積: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雞內(nèi)金、萊菔子
9.固澀:五味子、山茱萸、烏梅、肉豆蔻
10.清熱解毒(寒藥):金銀花、連翹、牛蒡子、黃連、水牛角、菊花
證 型 速 記
一 感冒
1.常人感冒
風寒感冒--辛溫解表--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
風熱感冒--辛涼解表--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暑濕感冒--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
2.虛體感冒
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
陰虛感冒--滋陰解表--加減葳蕤湯
二 咳嗽
1.外感咳嗽
風寒襲肺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合止嗽散
風熱犯肺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桑菊飲
風燥傷肺證--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桑杏湯
2.內(nèi)傷咳嗽
痰濕蘊肺證--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
痰熱郁肺證--清熱肅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湯
肝火犯肺證--清肺瀉肝,順氣降火--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肺陰虧耗證--滋陰清熱,潤肺止咳--沙參麥冬湯
三 哮病
1.發(fā)作期
冷哮證--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
熱哮證--清熱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
寒包熱哮證--解表散寒,清化痰熱--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
風痰哮證--祛風滌痰,降氣平喘--三子養(yǎng)親湯
虛哮證--補肺納腎,降氣化痰--平喘固本湯
2.緩解期
肺脾氣虛證--健脾益氣,補土生金--六君子湯
肺腎兩虛證--補肺益腎--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
四 喘證
1.實喘
風寒壅肺證--宣肺散寒--麻黃湯合華蓋散
表寒肺熱證--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湯
痰熱郁肺證--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湯
痰濁阻肺證--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肺氣郁痹證--開郁降氣平喘--五磨飲子
2.虛喘
肺氣虛耗證--補肺益氣養(yǎng)陰--生脈散合補肺湯
腎虛不納證--補腎納氣--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正虛喘脫證--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參附湯送服黑錫丹,配合蛤粉
五 肺癆
肺陰虧損證--滋陰潤肺--月華丸
虛火灼肺證--滋陰降火--百合固金湯合秦艽整甲散
氣陰耗傷證--益氣養(yǎng)陰--保真湯或參苓白術散
陰陽兩虛證--滋陰補陽--補天大造丸
六 肺脹
外寒里飲證--溫肺散寒,化痰降逆--小青龍湯
痰濁壅肺證--化痰降氣,健脾益肺--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痰熱郁肺證--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湯或桑白皮湯
痰蒙神竅證--滌痰,開竅,息風--滌痰湯
陽虛水泛證--溫腎健脾,化飲利水--真武湯合五苓散
肺腎氣虛證--補肺納腎,降氣平喘--平喘固本湯合補肺湯
七 心悸
心虛膽怯證--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證--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歸脾湯
心陽不振證--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
水飲凌心證--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苓桂術甘湯
陰虛火旺證--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瘀阻心脈證--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桃仁紅花煎
痰火擾心證--清熱化痰,寧心安神--黃連溫膽湯
八 胸痹
心血瘀阻證--活血化瘀,通脈止痛--血府逐瘀湯
氣滯心胸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柴胡疏肝散
痰濁閉阻證--通陽泄?jié)?,豁痰宣?-栝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
寒凝心脈證--辛溫散寒,宣通心陽—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
氣陰兩虛證--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
心腎陽虛證--溫補陽氣,振奮心陽--參附湯合右歸飲
心腎陰虛證--滋陰清火,養(yǎng)心和絡--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
九 不寐
肝火擾心證--疏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龍膽瀉肝湯
痰熱擾心證--清化痰熱,和中安神--黃連溫膽湯
心脾兩虛證--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歸脾湯
心腎不交證--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
心膽氣虛證--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
十 癇病
風痰閉阻證--滌痰息風,開竅定癇--定癇丸
痰火擾神證--清熱瀉火,化痰開竅--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
瘀阻腦絡證--活血化瘀,息風通絡--通竅活血湯
心脾兩虛證--補益氣血,健脾寧心--六君子湯合歸脾湯
心腎虧虛證--補益心腎,潛陽安神--左歸丸合天王補心丹
十一 胃痛
寒邪客胃證--溫胃散寒,行氣止痛--香蘇散合良附丸
飲食傷胃證--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保和丸
肝氣犯胃證--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
濕熱中阻證--清化濕熱,理氣和胃--清中湯
瘀血停胃證--化瘀通絡,理氣和胃--失笑散合丹參飲
胃陰虧耗證--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脾胃虛寒證--溫中健脾,和胃止痛--黃芪建中湯
十二 嘔吐
外邪犯胃證--疏邪解表,化濁和中—藿香正氣散
食滯內(nèi)停證--消食化滯,和胃降逆--保和丸
痰飲中阻證--溫中化飲,和胃降逆--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肝氣犯胃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四七湯
脾胃氣虛證--健脾益氣,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湯
脾胃陽虛證--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湯
胃陰不足證--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麥門冬湯
十三 腹痛
寒邪內(nèi)阻證--散寒溫里,理氣止痛--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濕熱壅滯證--泄熱通腑,行氣導滯--大承氣湯
飲食積滯證--消食導滯,理氣止痛—枳實導滯丸
肝郁氣滯證--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
瘀血內(nèi)停證--活血化瘀,和絡止痛--少腹逐瘀湯
中虛臟寒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小建中湯
十四 泄瀉
寒濕內(nèi)盛證--芳香化濕,解表散寒--藿香正氣散
濕熱傷中證--清熱利濕,分利止瀉--葛根芩連湯
食滯腸胃證--消食導滯,和中止瀉--保和丸
肝氣乘脾證--抑肝扶脾--痛瀉要方
脾胃虛弱證--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參苓白術散
腎陽虛衰證--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
十五 痢疾
濕熱痢--清腸化濕,調(diào)氣和血--芍藥湯
疫毒痢--清熱解毒,涼血除積--白頭翁湯
寒濕痢--溫中燥濕,調(diào)氣和血--不換金正氣散
陰虛痢--養(yǎng)陰和營,清腸化濕--駐車丸
虛寒痢--溫補脾腎,收澀固脫--桃花湯合真人養(yǎng)臟湯
休息痢--溫中清腸,調(diào)氣化滯--連理湯
十六 便秘
熱秘--泄熱導滯,潤腸通便--麻子仁丸
氣秘--順氣導滯--六磨湯
冷秘--溫里散寒,通便止痛--溫脾湯
氣虛秘--益氣潤腸--黃芪湯
血虛秘--養(yǎng)血潤燥--潤腸丸
陰虛秘--滋陰通便--增液湯
陽虛秘--溫陽通便--濟川煎
十七 脅痛
肝郁氣滯證--疏肝理氣--柴胡疏肝散
肝膽濕熱證--清熱利濕--龍膽瀉肝湯
瘀血阻絡證--祛瘀通絡--血府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
肝絡失養(yǎng)證--養(yǎng)陰柔肝--一貫煎
十八 黃疸
1.陽黃
熱重于濕證--清熱通腑,利濕退黃--茵陳蒿湯
濕重于熱證--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膽腑郁熱證--疏肝泄熱,利膽退黃--大柴胡湯
疫毒熾盛證(急黃)--清熱解毒,涼血開竅--《千金》犀角散加味
2.陰黃
寒濕阻遏證--溫中化濕,健脾和胃--茵陳術附湯
脾虛濕滯證--健脾養(yǎng)血,利濕退黃--黃芪建中湯
3.消退后調(diào)治
濕熱留戀證--清熱利濕--茵陳四苓散
肝脾不調(diào)證--調(diào)和肝脾,理氣助運--柴胡疏肝散或歸芍六君子湯
氣滯血瘀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逍遙散合整甲煎丸
十九 鼓脹
氣滯濕阻證--疏肝理氣,運脾利濕--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
水濕困脾證--溫中健脾,行氣利水--實脾飲
水熱蘊結證--清熱利濕,攻下逐水--中滿分消丸合茵陳篙湯
瘀結水留證--活血化瘀,行氣利水--調(diào)營飲
陽虛水盛證--溫補脾腎,化氣利水--附子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
陰虛水停證--滋腎柔肝,養(yǎng)陰利水--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
二十 頭痛
1.外感頭痛
風寒頭痛--疏散風寒止痛--川芎茶調(diào)散
風熱頭痛--疏風清熱和絡--芎芷石膏湯
風濕頭痛--祛風勝濕通竅--羌活勝濕湯
2.內(nèi)傷頭痛
肝陽頭痛--平肝潛陽息風--天麻鉤藤飲
血虛頭痛--養(yǎng)血滋陰,和絡止痛--加味四物湯
痰濁頭痛--健脾燥濕,化痰降逆--半夏白術天麻湯
腎虛頭痛--養(yǎng)陰補腎,填精生髓--大補元煎
瘀血頭痛--活血化瘀,通竅止痛--通竅活血湯
氣虛頭痛(助理不考)--健脾益氣升清--益氣聰明湯
二十一 眩暈
肝陽上亢證--平肝潛陽,清火息風--天麻鉤藤飲
氣血虧虛證--補益氣血,調(diào)養(yǎng)心脾--歸脾湯
腎精不足證--滋養(yǎng)肝腎,益精填髓--左歸丸
痰濁上蒙證--化痰祛濕,健脾和胃--半夏白術天麻湯
瘀血阻竅證--活血化瘀,通竅活絡--通竅活血湯
二十二 中風
1.急性期
(1)中經(jīng)絡
風痰瘀阻證--息風化痰,活血通絡--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仁紅花煎
鳳陽上擾證--平肝潛陽,活血通絡--天麻鉤藤飲
陰虛風動證--滋陰潛陽,息風通絡--鎮(zhèn)肝熄風湯
(2)中臟腑
陽閉證--清肝息風,豁痰開竅--羚羊角湯合用安宮牛黃丸
陰閉證--豁痰息風,辛溫開竅--滌痰湯合用蘇合香丸
脫證(陰竭陽亡)--回陽救陰,益氣固脫--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味。亦可用參麥注射液或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2.恢復期和后遺癥期
風痰瘀阻證--搜風化痰,行瘀通絡--解語丹
氣虛絡瘀證--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補陽還五湯
肝腎虧虛證--滋養(yǎng)肝腎--左歸丸合地黃飲子
二十三 顫證(助理不考)
風陽內(nèi)動證--鎮(zhèn)肝息風,舒筋止顫--天麻鉤藤飲合鎮(zhèn)肝息風湯
痰熱風動證--清熱化痰,平肝息風--導痰湯合羚角鉤藤湯
氣血虧虛證--益氣養(yǎng)血,濡養(yǎng)筋脈--人參養(yǎng)榮湯
髓海不足證--填精補髓,育陰息風--龜鹿二仙膏合大定風珠
陽氣虛衰證--補腎助陽,溫煦筋脈--地黃飲子
二十四 水腫
1.陽水
風水相搏證--疏風清熱,宣肺行水--越婢加術湯
濕毒浸淫證--宣肺解毒,利濕消腫--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水濕浸漬證--運脾化濕,通陽利水--五皮飲合胃苓湯
濕熱壅盛證--分利濕熱—疏鑿飲子
2.陰水
脾陽虛衰證--健脾溫陽利水--實脾飲
腎陽衰微證--溫腎助陽,化氣行水--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瘀水互結證--活血祛淤,化氣行水--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
二十五 淋證
熱淋--清熱利濕通淋--八正散
石淋--清熱利濕,排石通淋--石韋散
血淋--清熱通淋,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氣淋--理氣疏導,通淋利尿--沉香散
膏淋--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程氏萆薢分清飲
勞淋--補脾益腎--無比山藥丸
二十六 郁證
肝氣郁結證--疏肝解郁,理氣暢中--柴胡疏肝散
氣郁化火證--疏肝解郁,清肝瀉火--丹梔逍遙散
痰氣郁結證--行氣開郁,化痰散結--半夏厚樸湯
心神失養(yǎng)證--甘潤緩急,養(yǎng)心安神--甘麥大棗湯
心脾兩虛證--健脾養(yǎng)心,補益氣血--歸脾湯
心腎陰虛證--滋養(yǎng)心腎--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
二十七 血證
1.鼻衄
熱邪犯肺證--清泄肺熱,涼血止血--桑菊飲
胃熱熾盛證--清胃瀉火,涼血止血--玉女煎
肝火上炎證--清肝瀉火,涼血止血--龍膽瀉肝湯
氣血虧虛證--補氣攝血--歸脾湯
2.齒衄
胃火熾盛證--清胃瀉火,涼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瀉心湯
陰虛火旺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六味地黃丸合茜根散
3.咳血
燥熱傷肺證--清熱潤肺,寧絡止血--桑杏湯
肝火犯肺證--清肝瀉肺,涼血止血--瀉白散合黛蛤散
陰虛肺熱證--滋陰潤肺,寧絡止血--百合固金湯
4.吐血
胃熱壅盛證--清胃瀉火,化瘀止血--瀉心湯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證--瀉肝清胃,涼血止血--龍膽瀉肝湯
氣虛血溢證--健脾益氣攝血--歸脾湯
5.便血
腸道濕熱證--清化濕熱,涼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氣虛不攝證--益氣攝血--歸脾湯
脾胃虛寒證--健脾溫中,養(yǎng)血止血--黃土湯
6.尿血
下焦?jié)駸嶙C--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腎虛火旺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知柏地黃丸
脾不統(tǒng)血證--補中健脾,益氣攝血--歸脾湯
腎氣不固證--補益腎氣,固攝止血--無比山藥丸
7.紫斑
血熱妄行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十灰散
陰虛火旺證--滋陰降火,寧絡止血--茜根散
氣不攝血證--補氣攝血--歸脾湯
二十八 消渴
1.上消
肺熱津傷證--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
胃熱熾盛證--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玉女煎
氣陰虧虛證--益氣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術散
3.下消
腎陰虧虛證--滋陰固腎--六味地黃丸
陰陽兩虛證--滋陰溫陽,補腎固澀--金匱腎氣丸
二十九 癭病(助理不考)
氣郁痰阻證--理氣舒郁,化痰消癭--四海舒郁丸
痰結血瘀證--理氣活血,化痰消癭--海藻玉壺湯
肝火旺盛證--清肝瀉火,消癭散結--梔子清肝湯合消瘰丸
心肝陰虛證--滋陰降火,寧心柔肝--天王補心丹或一貫煎
三十 內(nèi)傷發(fā)熱
陰虛發(fā)熱--滋陰清熱--清骨散或知柏地黃丸
血虛發(fā)熱--益氣養(yǎng)血--歸脾湯
氣虛發(fā)熱--益氣健脾,甘溫除熱一補中益氣湯
陽虛發(fā)熱--溫補陽氣,引火歸原--金匱腎氣丸
氣郁發(fā)熱--疏肝理氣,解郁泄熱--丹梔逍遙散
痰濕郁熱--燥濕化痰,清熱和中--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湯或三仁湯
血瘀發(fā)熱--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
三十一 癌病(助理不考)
氣郁痰瘀證--行氣解郁,化痰祛瘀--越鞠丸合化積丸
熱毒熾盛證--清熱涼血,解毒散結--犀角地黃湯合犀黃丸
濕熱郁毒證--清熱利濕,解毒散結---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
瘀毒內(nèi)阻證--活血化瘀,理氣散結--血府逐瘀湯
氣陰兩虛證--益氣養(yǎng)陰,扶正抗癌一--生脈地黃湯
氣血雙虧證--益氣養(yǎng)血,扶正抗癌--十全大補丸
三十二 痹證
風寒濕痹
行痹--祛風通絡,散寒除濕--防風湯
痛痹--散寒通絡,祛風除濕--烏頭湯
著痹--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意苡仁湯
風濕熱痹--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白虎加桂枝湯或宣痹湯
痰瘀痹阻證--化痰行瘀,蠲痹通絡--雙合湯
肝腎虧虛證--培補肝腎,舒筋止痛--獨活寄生湯
三十三 痿證
肺熱津傷證--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清燥救肺湯
濕熱浸淫證--清熱利濕,通利經(jīng)脈--加味二妙散
脾胃虛弱證--補中益氣,健脾升清--參苓白術散合補中益氣湯
肝腎虧損證--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虎潛丸
脈絡瘀阻證--益氣養(yǎng)營,活血行瘀--圣愈湯合補陽還五湯
三十四 腰痛
寒濕腰痛--散寒行濕,溫經(jīng)通絡--甘姜苓術湯
濕熱腰痛--清熱利濕,舒筋止痛--四妙丸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身痛逐瘀湯
腎虛腰痛
腎陰虛--滋補腎陰,濡養(yǎng)筋脈--左歸丸
腎陽虛--補腎壯陽,溫煦經(jīng)脈--右歸丸
三十五 癰
火毒凝結證--清熱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飲
熱勝肉腐證--和營清熱,透膿托毒--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
氣血兩虛證--益氣養(yǎng)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十六 乳癖
肝郁痰凝證--疏肝解郁,化痰散結--逍遙蔞貝散
沖任失調(diào)證--調(diào)攝沖任--二仙湯合四物湯
三十七 濕瘡
濕熱蘊膚證--清熱利濕止癢--龍膽瀉肝湯合滲濕湯
脾虛濕蘊證--健脾利濕止癢--除濕胃苓湯
血虛風燥證--養(yǎng)血潤膚,袪風止癢--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丹參、雞血藤、烏梢蛇
三十八 痔
風熱腸燥證--清熱涼血祛風--涼血地黃湯
濕熱下注證--清熱滲濕止血--臟連丸
氣滯血瘀證--清熱利濕,行氣活血--止痛如神湯
脾虛氣陷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補中益氣湯
三十九 脫疽(助理不考)
寒濕阻絡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陽和湯
血脈瘀阻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桃紅四物湯
濕熱毒盛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湯
熱毒傷陰證--清熱解毒,養(yǎng)陰活血--顧步湯
氣陰兩虛證--益氣養(yǎng)陰--黃芪整甲湯
四十 精癃(助理不考)
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消癃通閉--八正散
脾腎氣虛證--補脾益氣,溫腎利尿--補中益氣湯
氣滯血瘀證--行氣活血,通竅利尿--沉香散
腎陰虧虛證--滋補腎陰,通竅利尿--知柏地黃丸加丹參、琥珀、王不留行、地龍等
腎陽不足證--溫補腎陽,通竅利尿--濟生腎氣丸
四十一 腸癰
瘀滯證--行氣活血,通腑瀉熱--大黃牡丹湯合紅煎劑
濕熱證--通腑瀉熱,解毒利濕透膿--復方大柴胡湯
熱毒證--通腑排膿,養(yǎng)陰清熱--大黃牡丹湯合透膿散
四十二 崩漏
脾虛證--補氣升陽,止血調(diào)經(jīng)--固本止崩湯
腎虛證
1)腎氣虛證--補腎益氣,固沖止血--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加黨參、黃芪、阿膠
2)腎陽虛證--溫腎固沖,止血調(diào)經(jīng)--右歸丸加黨參、黃芪
3)腎陰虛證--滋腎益陰,止血調(diào)經(jīng)--左歸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血熱證
1)虛熱證--養(yǎng)陰清熱,固沖止血--保陰煎
2)實熱證--清熱涼血,止血調(diào)經(jīng)--清熱固經(jīng)湯
血瘀證--活血化瘀,止血調(diào)經(jīng)--桃紅四物湯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黃
四十三 閉經(jīng)(助理不考)
氣血虛弱證--補氣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人參養(yǎng)營湯或圣愈湯或八珍湯
腎氣虧虛證--補腎益氣調(diào)經(jīng)--加減蓯蓉菟絲子丸
陰虛血燥證--養(yǎng)陰清熱調(diào)經(jīng)--加減一陰煎或補腎地黃丸
氣滯血瘀證--理氣活血,祛察通經(jīng)--血府逐瘀湯
痰濕阻滯證--豁痰除濕,調(diào)氣活血通經(jīng)--蒼附導痰丸
四十四 痛經(jīng)
氣滯血瘀證--理氣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
寒凝血瘀證--溫經(jīng)暖宮,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
濕熱瘀阻證--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調(diào)血湯加紅、敗醬草、意苡仁
氣血虛弱證--益氣補血止痛--圣愈湯加香附、延胡索
腎氣虧虛證--補腎益氣止痛--益腎調(diào)經(jīng)湯
陽虛內(nèi)寒證--溫經(jīng)扶陽,暖宮止痛--溫經(jīng)湯(《金匱要略》)
四十五 絕經(jīng)前后諸證
腎陰虛證--滋養(yǎng)腎陰,佐以潛陽--左歸丸
腎陽虛證--溫腎扶陽,佐以溫中健脾--右歸丸
腎陰陽俱虛證--陰陽雙補—二仙湯
四十六 帶下病
1.帶下過多
脾虛證--健脾益氣,升陽除濕--完帶湯
腎虛證--溫腎培元,固澀止帶--內(nèi)補丸
陰虛夾濕證--益腎滋陰,清熱止帶--知柏地黃湯加芡實、金櫻子
濕熱下注證--清利濕熱--止帶方
熱毒蘊結證--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白術
2.帶下過少
肝腎虧損證--滋補肝腎,養(yǎng)精益血--左歸丸加知母、肉蓯蓉、紫河車、麥冬
血枯瘀阻證--補血益精,活血化瘀--小營煎加丹參、桃仁、牛膝
四十七 胎漏、胎動不安
腎虛證--固腎安胎,佐以益氣--壽胎丸
氣血虛弱證--補氣養(yǎng)血,固腎安胎--胎元飲去當歸,加黃芪、阿膠血熱證--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胎--保陰煎加苧麻根
跌仆傷胎證--補氣和血,安胎--圣愈湯合壽胎丸(執(zhí)業(yè))
癥疲傷胎證--祛瘀消癥,固沖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執(zhí)業(yè))
跌仆傷胎證---補氣和血,安胎--圣愈湯加苑絲子、桑寄生、續(xù)斷(助理)
癥瘕傷胎證--祛瘀消癥,固沖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續(xù)斷、杜仲(助理)
四十八 產(chǎn)后發(fā)熱(助理不考)
感染邪毒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五味消毒飲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湯
血瘀證--活血化瘀--生化湯加丹參、牡丹皮、益母草
外感證--養(yǎng)血祛風--荊防四物湯加蘇葉
血虛證--補血益氣--八珍湯去川芎、加黃芪
四十九 不孕癥
腎氣虛證--補腎益氣,溫養(yǎng)沖任--毓麟珠
腎陽虛證--溫腎補氣養(yǎng)血,調(diào)補沖任--溫胞飲或右歸丸
腎陰虛證--滋腎養(yǎng)血,調(diào)沖益精--養(yǎng)精種玉湯加女貞子、早蓮草
肝氣郁結證--疏肝解郁,理血調(diào)經(jīng)--開郁種玉湯
痰濕內(nèi)阻證--燥濕化痰,理氣調(diào)經(jīng)--蒼附導痰丸
瘀滯胞宮證--逐瘀蕩胞,調(diào)經(jīng)助孕--少腹逐瘀湯
五十 癥瘕(助理不考)
氣滯血瘀證--行氣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或大黃?蟲丸
痰濕瘀結證--化痰除濕,活血消癥--蒼附導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濕熱瘀阻證--清熱利濕,化瘀消癥--大黃牡丹湯
腎虛血瘀證--補腎活血,消癥散結--補腎祛瘀方或益腎調(diào)經(jīng)湯
五十一 肺炎喘嗽
1.常證
風寒閉肺證--辛溫宣肺,化痰止咳--華蓋散加味
風熱閉肺證--辛涼宣肺,化痰止咳--麻杏石甘湯
痰熱閉肺證--清熱滌痰,開肺定喘--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陰虛肺熱證--養(yǎng)陰清肺,潤肺止咳--沙參麥冬湯
毒熱閉肺證--清熱解毒,瀉肺開閉--黃連解毒湯合麻杏石甘湯
肺脾氣虛證--補肺益氣,健脾化痰--人參五味子湯
2.變證(助理不考)
心陽虛衰證--溫補心陽,救逆固脫--參附龍牡救逆湯
邪陷厥陰證--平肝息風,清心開竅--羚角鉤藤湯合牛黃清心丸
五十二 小兒泄瀉
1.常證
風寒瀉證--疏風散寒,化濕和中--藿香正氣散
濕熱瀉證--清腸解熱,化濕止瀉--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
脾虛瀉證--健脾益氣,助運止瀉--參苓白術散
脾腎陽虛瀉證--溫補脾腎,固澀止瀉--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
肝郁脾虛證--疏肝理氣,運脾化濕--痛瀉要方合四逆散
傷食瀉證--運脾和胃,消食化滯--保和丸
2.變證(助理不考)
氣陰兩傷證--益氣養(yǎng)陰--人參烏梅湯
陰竭陽脫證--回陽固脫--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
五十三 積滯
乳食內(nèi)積證--消食化積,和中導滯--乳食積滯,消乳丸;食積者,保和丸
脾虛夾積證--健脾助運,消食化滯--健脾丸
五十四 鵝口瘡
心脾積熱--清心瀉脾--清熱瀉脾散
虛火上炎--滋陰降火--知柏地黃丸
五十五 水痘
1.常證
邪傷肺衛(wèi)證--疏風清熱,利濕解毒--銀翹散
邪熾氣營證--清氣涼營,解毒化濕--清胃解毒湯
2.辨證(助理不考)
邪陷心肝證--清熱解毒,鎮(zhèn)驚息風--清瘟敗毒飲
邪毒閉肺證--清熱解毒,開肺化痰--麻杏石甘湯
五十六 痄腮(助理不考)
1.常證
邪犯少陽證--疏風清熱,青散結消腫--柴胡葛根湯
熱毒壅盛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普濟消毒飲
2.變證
邪陷心肝證--清熱解毒,息風開竅--清瘟敗毒飲
毒竄睪腹證--清肝瀉火,活血止痛--龍膽瀉肝湯
五十七 手足口病
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熱化濕--甘露消毒丹
濕熱蒸盛--清熱涼營,解毒祛濕--清瘟敗毒飲
五十八 麻疹
1.順證
邪犯肺衛(wèi)證(初熱期)--辛涼透表,清宣肺衛(wèi)--宣毒發(fā)表湯
邪入肺胃證(出疹期)--清涼解毒,透疹達邪--清解透表湯
陰津耗傷證(收沒期)--養(yǎng)陰益氣,清解余邪--沙參麥冬湯
2.逆證
邪毒閉肺證--宣肺開閉,清熱解毒--麻杏石甘湯
邪毒攻喉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清咽下痰湯
邪陷心肝證--平肝息風,清營解毒--羚角鉤藤湯
五十九 丹痧
邪侵肺衛(wèi)證--辛涼宣透,清熱利咽--解肌透痧湯
毒熾氣營證--清氣涼營,瀉火解毒--涼營清氣湯
疹后陰傷證--養(yǎng)陰生津,清熱潤喉--沙參麥冬湯
六十 紫癜
風熱傷絡證--疏風清熱,涼血安絡--銀翹散
血熱妄行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地黃湯
氣不攝血證--健脾養(yǎng)心,益氣攝血--歸脾湯
陰虛火旺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知柏地黃丸
第二站
脈診
1. 患者體位
診脈時患者應取正坐位或仰臥位,前臂與心臟置于同一水平,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氣血暢通,便于診察脈象。
2.醫(yī)生指法
(1)選指:醫(yī)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個手指指目診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處,是手指觸覺較靈敏的部位。診脈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齊,即三指平齊,手指略呈弓形,與受診者體表約呈 45°為宜。
(2)布指:中指定關,醫(yī)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nèi)側動脈處,然后食指按在關前(腕側)定寸,無名指按在關后(肘側)定尺,布指的疏密要與患者手長短與醫(yī)生手指粗細相適應。
(3)運指:醫(yī)生運用指力的輕重、挪移及布指變化以體察脈象,常用的指法有舉、按、尋、循、總按和單診等,注意診察患者的脈位(浮沉、長短)、脈次(至數(shù)與均勻度)、脈形(大小、軟硬、緊張度等)、脈勢(強弱與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關尺各部表現(xiàn)。
3.平息 醫(yī)生在診脈時注意調(diào)勻呼吸,即所謂“平息”。一方面醫(yī)生保持呼吸調(diào)勻,清心寧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計算患者的脈搏至數(shù),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醫(yī)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細地辨別脈象。
4.切脈時間一般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于1分鐘,兩手以3分鐘左右為宜。
常考脈象 | 脈象 | 主病 |
浮 |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 表證,亦見于虛陽浮越證 |
洪 |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 熱盛 |
濡 | 浮細無力而軟 | 虛證,濕困 |
沉 |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 里證 |
弱 | 沉細無力而軟 |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
遲 | 一息不足四至 |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聚 |
緩 |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 濕病,脾胃虛弱,亦見于平人 |
澀 |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 |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痰食內(nèi)停 |
數(shù) |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 熱證,亦主里虛證 |
疾 |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 陽極陰竭,元氣將脫 |
動 | 脈短如豆,滑數(shù)有力 | 疼痛,驚恐 |
虛 | 舉按無力,應指松軟 | 氣血兩虛 |
細 | 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 氣血俱虛,濕證 |
微 | 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 氣血大虛,陽氣爆脫 |
短 |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
實 | 舉按充實有力 | 實證,平人 |
滑 |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 痰濕,食積,實熱,青壯年,孕婦 |
弦 |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 肝膽病,疼痛,痰飲等,老年健康者 |
緊 | 繃急彈指,狀如轉索 | 實寒證,疼痛,宿食 |
長 |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 陽氣有余,陽證,熱證,實證,平人 |
大 | 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 | 健康人,病進 |
舌診
1.準備
(1)檢查診室光線是否充足,以柔和充足的自然光線為最佳,若在夜間或診室光線較暗時可借助日光燈,要盡量避開其他有色光源。
(2)檢查是否準備好望舌所需器具(械),已消毒的壓舌板、消毒紗布條、清潔水等
(3)檢查患者的體位是否符合舌診要求(輕病患者可采用正坐位:重病患者不能坐位者,可采取仰臥位),對不符合要求者,可以指導患者調(diào)整體位,以符合要求為度。
(4)望舌前,醫(yī)生應指導患者按照正確的伸舌姿勢伸舌:即精神放松,頭略上揚,盡量張口,舌體盡量自然伸出,舌尖向下,舌面展平充分暴露舌面,以保證望舌的順利進行。
2.操作方法
(1)患者采取坐位和仰臥位,醫(yī)者的姿勢可略高于患者,保證視野平面略高于患者的舌面,以便俯視舌面。
(2)患者面向自然光線,頭略揚起,自然將舌伸出口外,舌體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盡量張口使舌體充分暴露。
(3)望舌的基本順序:先察舌質(zhì),再察舌苔。察舌質(zhì)時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態(tài)。察舌苔時,先察苔色,次察苔質(zhì),再察舌苔分布。對舌分部觀察時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邊,最后觀察舌根部。
(4)望舌時做到迅速敏捷,全面準確,時間不可太長,一般不宜超過 30秒,若一次望舌判斷不準確,可讓患者休息3~5分鐘后重新望舌。糾正患者伸舌時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勢,必要時可配合刮舌、揩舌、觀察舌下絡脈等方法。
1)揩舌:醫(yī)生用消毒紗布纏繞右手食指兩圈,蘸少許清潔水,力量適中,從舌根向舌尖揩抹 3~5 次。
2)刮舌:醫(yī)生用消毒的壓舌板邊緣,以適中的力量,在舌面上從舌根向舌尖刮3~5次。
(5)舌下絡脈
1)囑患者盡量張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翹起并輕輕抵于上腭,舌體自然放松,勿用力太過,使舌下絡脈充分暴露,便于觀察。
2)首先觀察舌系帶兩側大絡脈的顏色、長短、粗細,有無怒張、彎曲等異常改變,然后觀察周圍細小絡脈的顏色和形態(tài)有無異常。
正常舌象:淡紅舌,薄白苔。說明心氣旺盛,胃氣充足,氣血運行正常,為氣血調(diào)和的征象。
(1) 望舌色
舌色 | 舌象特征 | 臨床意義 |
淡紅舌 | 舌淡紅潤澤 | 健康人,或外感初起,病輕淺 |
淡白舌 | 較正常舌色淡 | 虛證,寒證,氣血兩虧 |
全舌無血色,即枯白舌 | 脫血奪氣 | |
紅舌 | 舌色比淡紅舌深,甚至呈鮮紅色 | 熱證 |
絳舌 | 舌色比紅舌更深 | 熱入營血或陰虛火旺或血行不暢 |
青紫色 | 全舌青紫或絳紫,或局部有青紫色斑點 | 氣血運行不暢,瘀血 |
(2) 望舌苔
舌苔 | 舌象特征 | 臨床意義 |
膩苔 | 舌苔白膩而滑 | 痰濁,寒濕內(nèi)阻 |
舌苔黏膩而厚,口中發(fā)甜 | 脾胃濕熱 | |
舌苔黃膩而厚 | 痰熱,濕熱,暑熱 | |
剝落苔 | 舌苔全部或部分剝落 | 胃氣大傷,胃陰枯竭,氣血兩虛 |
剝落苔 | 鏡面舌而舌色紅絳 | 胃陰枯竭,胃乏生氣 |
舌色?白如鏡,甚至毫無血色 | 營血大虛,陽氣虛衰 |
第三站
穿脫手術衣
1. 步驟
(1)從已打開的無菌手術衣包內(nèi)取出無菌手術衣,選擇較大的空間穿衣。
(2)提起手術衣兩肩袖口處,輕輕將手術衣抖開,勿將手術衣外面對著自己。
(3)稍向上擲起手術衣,順勢將兩手同時插入對應的衣袖內(nèi)并盡量向前伸,將兩手自袖腕口伸出。如雙手未能完全伸出,可由巡回護士在后面拉緊衣帶,雙手即可伸出袖口。
(4)由巡回護士在身后系好頸帶和肩帶。
(5)戴好無菌手套,然后一手提起腰帶,傳遞給巡回護士,協(xié)助將腰帶繞過后背至前側部,并將手術衣的后面衣服完全包蓋住后背部,由本人自行系好腰帶。
(6)手術結束,先自行解開腰帶,然后由巡回護士協(xié)助解開領部及背部的系帶,用左手抓住手術衣的右肩部自上向下拉下手術衣,使衣袖由里向外翻,以同樣的方法拉下左側衣袖,脫下手術衣,確保手術衣里面外翻。
(7)脫手術衣時要保護手臂及洗手衣褲不被手術衣正面污染,將手術衣內(nèi)面向外擲于指定的污物袋內(nèi)。
2.操作注意
(1)手術衣打開時,保持手術衣內(nèi)面面對身體,勿將手術衣外面對著自己
(2)手術衣穿好后,雙手應舉在胸前。穿上無菌手術衣、戴上無菌手套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線前、上下肢為無菌區(qū),此區(qū)域手術開始前嚴禁觸碰到任何物品。
(3)如無菌手術衣接觸到未消毒的物品,應及時更換。
(4)手術結束脫下手術衣的全過程嚴禁手臂及洗手衣褲接觸到手術衣的正面
穿脫隔離衣
1. 進入感染區(qū)后、脫隔離衣
(1) 穿隔離衣(一次性隔離衣)
1) 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過肘,洗手。
2) 打開一次性隔離衣外包裝,去除隔離衣
3) 選擇一處不會觸碰到周圍物品發(fā)生污染的較大空間,將隔離衣完全抖開。
4) 抓住衣領部分分別將手插進兩側衣袖內(nèi),露出雙手,整理隔離衣后先系好領部系帶,然后將隔離衣兩側邊襟相互疊壓,自上而下分別系好后背的系帶。
5) 雙手拎住兩側腰部系帶在后背交叉,繞回到前面系好。
(2)穿隔離衣(非一次性隔離衣)
1)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過肘,洗手。
2)手持衣領取下隔離衣,使隔離衣清潔面朝自己,將衣領兩端向外折齊,對齊肩縫,露出袖子內(nèi)口。
3)右手持衣領,左手伸入袖內(nèi),右手將衣領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nèi),左手將衣領向上拉,使右手伸出袖口。
5)兩手持衣領,由領子前正中央順著邊緣向后整理好衣領并將領扣扣好,再扎好袖口(此時手已污染)。
6)松開腰帶活結,將隔離衣一邊約在腰下5cm處漸向前拉,直到見邊緣則捏住,用同法捏住另一側邊緣,切記手勿觸及隔離衣內(nèi)面。而后雙手于背后將邊緣對齊,并向一側折疊,將后背完全包裹。一手按住折疊處,另一手將腰帶拉至背后壓住折疊處,將腰帶在背后交叉繞回到前面并系好。
(3)脫隔離衣(一次性隔離衣)
1)先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收起腰帶。
2)抓起肘部的衣袖將部分袖子向上向內(nèi)套塞入袖內(nèi),暴露出雙手及手腕部,清洗、消毒雙手。
3)待消毒雙手后,先解開領扣,然后右手伸入左手手腕部的衣袖內(nèi),抓住衣袖內(nèi)面將衣袖拉下;用遮蓋著衣袖的左手抓住右手隔離衣衣袖子的外面,將右側袖子拉下,并使雙手從袖管中退出。
4)先用左手自隔離衣內(nèi)面抓住肩縫處,協(xié)助將右手退出,后再用右手抓住衣領外面,協(xié)助將左手退出。
5)脫下隔離衣后將隔離衣污染面向內(nèi)折疊打卷,擲于指定的污物內(nèi)。
(4)脫隔離衣(非一次性隔離衣)
1)解開腰帶,并在前面打一活結,收起腰帶。
2)先解開兩側袖口,抓起肘部的衣袖將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內(nèi),暴露出雙手及腕部,便于清洗、消毒雙手。
3)消毒完雙手后,解開領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的套袖內(nèi),抓住衣袖內(nèi)部將衣袖拉下:再用遮蓋著的左手抓住右手隔離衣袖子的外面,將右側袖子拉下,并使雙手從袖管中退出。
4)左手自隔離衣內(nèi)抓住雙肩肩縫撤右手,然后用右手抓住衣領外面,脫出左手。
5)用左手抓住領子,右手將隔離衣兩邊對齊,用夾子夾住衣領,掛在衣鉤上。
6)如掛在非污染區(qū),隔離衣須清潔面向外,若掛在污染區(qū),則污染面朝外。
2.進入防污染區(qū)穿、脫隔離衣
(1)穿隔離衣(一次性隔離衣)
1)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過肘,洗手。取隔離衣,并查看無菌有效期。
2)由助手協(xié)助,打開一次性隔離衣外包裝,并取出隔離衣(手不可觸碰到外包裝袋)。
3)選擇一處不會觸碰到周圍物品而發(fā)生污染的較大空間,將隔離衣完全抖開。
4)一手抓住衣領部位,分別將手插入進兩側衣袖內(nèi),露出雙手。
5)根據(jù)需要戴上一次性無菌手套,整理隔離衣后,先系好領部系帶,將隔離衣兩側邊襟相互疊壓后,自上而下分別系好后背系帶。操作中嚴禁手碰觸隔離衣的內(nèi)面與操作者自己的衣服。
6)最后兩手拎住兩側腰部系帶在后背交叉,繞回到前面并系好。
7)穿好隔離衣后保持雙臂前伸,屈曲,上不過肩,下不過腰。
(2)穿隔離衣(非一次性隔離衣)
1)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過肘,洗手,
2)手持衣領取下隔離衣,清潔面朝自己,并防止外面觸碰任何物品造成污染:將衣領兩端向外平齊對折并對齊肩縫,露出兩側袖子內(nèi)口。
3)以右手持衣領,先將左手伸入袖內(nèi),右手將衣領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nèi),左手將衣領向上拉,使右手伸出袖口。
5)雙手持衣領,由領子前正中順著邊緣向后將領扣扣好。
6)根據(jù)需要戴上一次性無菌手套,分別扎好袖口。
7)解開腰帶活結,將隔離衣一邊大約在腰下5cm處漸向前拉,直到看見邊緣將其捏住,同法捏住另一側邊緣,切記手勿觸及隔離衣內(nèi)面與操作者自己的衣服。然后用雙手在背后將邊緣對齊,并向一側折疊,將后背完全包裹。一手按住折疊處固定,另一手則將腰帶拉至背后壓住折疊處,將腰帶在背后交叉,并繞回到前面系好。穿好隔離衣后保持雙臂前伸,屈曲,上不過肩,下不過腰。
(3)脫隔離衣(一次性隔離衣)
1)先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后收起腰帶。
2)脫下一次性手套,將其擲于指定容器內(nèi)。
3)分別解開衣領處與后背部的系帶,抓起隔離衣衣袖分別將衣袖拉下,然后脫下隔離衣。
4)脫下的隔離衣折疊打卷后,將其擲于指定的容器內(nèi)。
(4)脫隔離衣(非一次性隔離衣)
1)先解開腰帶,并在前面打一活結,收起腰帶。
2)脫下一次性手套,將其擲于指定容器內(nèi)。3)分別解開衣領處與后背部系帶,抓起隔離衣衣袖分別將衣袖拉下,然后脫下隔離衣。4)用左手抓住隔離衣衣領,右手將隔離衣兩邊對齊,內(nèi)面向外翻折,并確保隔離衣清潔面完全被內(nèi)面包裹住,防止清潔面污染,用夾子夾住衣領后,掛于指定的安全位置。
3.操作注意
(1)穿隔離衣前,準備好一切需用的物品,避免穿上隔離衣到清潔區(qū)取物品。
(2)進入污染區(qū)后,應在指定場所穿隔離衣,不可過早穿好隔離衣,穿隔離衣時須避免接觸清潔物,系領子時匆使衣袖觸及面部、衣領及工作帽。穿好隔離衣后,不得碰觸任何物品造成隔離衣污染,且只可在規(guī)定區(qū)域內(nèi)進行活動,不得進入清潔區(qū)。
(3)非一次性隔離衣須每天更換,如被打濕或被污染時,應立即更換心肺復蘇術
1.接到呼救信息后到達現(xiàn)場。首先判斷環(huán)境是否安全,住院患者須將隔布拉起以保護患者,同時減少對其他患者的病情影響。
2.判斷患者意識。施救者雙手輕拍患者肩部,同時對著患者耳部大聲呼叫:“喂!醒醒!你怎么了?”患者無反應,確定意識喪失。
3.快速檢査患者的大動脈搏動及呼吸。施救者位于患者右側,一手示、中兩指攏置于患者甲狀軟骨旁開 2~3cm處的頸總動脈走行部位上,稍用力深壓以判斷患者大動脈有無搏動,同時將左側面部貼近患者口鼻,感知其有無自主呼吸,眼睛行活動,不得進入清潔區(qū)。運動。判斷用時不超過5秒鐘。并準確記錄事件發(fā)生時間。
4.確定患者自主心跳、自主呼吸消失。立即呼救,高聲呼叫:“來人啊!喊醫(yī)生!推搶救車!取除顫儀!
5.將患者取仰臥位平放于硬板床上,松開患者衣扣及褲帶,充分暴露患者前胸部。若床面過高,應立即在床旁加用腳踏凳或直接跪在病床上實施急救。
6.實施胸外心臟按壓
(1)確定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處(少年兒童及成年男性可直接取兩側乳頭連線的中點)。
(2)施救者左手掌根部緊貼患者胸部皮膚放置在按壓點上,手指起。右手掌根重疊在左手掌根背部,手指緊扣向左手掌心(右手在下,左手疊其上按壓亦可)。
(3)按壓時上半身稍向前傾,雙側肘關節(jié)伸直,保持前臂與患者胸骨垂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壓,使胸骨下陷5~6cm,然后放松使胸充分彈起。放松時掌根不脫離患者胸部皮膚,按壓與放松的時間比為1:1。成人按壓時按壓頻率為100~120 次/分。連續(xù)按壓 30次后給予2次人工呼吸。
(4)有多位施救者分工實施心肺復蘇術時,每2分鐘或5個周期后,可互換角色,保證按壓質(zhì)量。
7.清理口鼻異物。檢查患者口腔、清除口腔異物及義齒。施救者用右手拇指及示指捏住患者下頦,打開患者口腔,取出義齒,檢查有無口腔異物,如有異物,輕輕將患者頭部轉向右側,右手拇指壓住患者的舌體,左手示指彎曲約90°從左側口角處插入患口腔內(nèi),將
異物摳出,或可手持消毒紗布清理,清理完畢將患者頭部轉回。
8.打開氣道。用仰頭舉頦法或仰頭抬頸法,患者耳垂和下頜角連線與地面成 90°
(1)仰頭舉頦法:施救者將左手小魚際放于患者前額眉弓上方,向下壓使其頭部后仰,右手示、中兩指放于下頦處,將下頦向前上方抬起,使患者頭部充分后仰,打開氣道。
(2)仰頭抬頸法:此法有頸部損傷的患者禁用。施救者將右手放于患者預項部并抬起頸部,將左手小魚際放在前額眉弓上方向下施壓,使患者頭部充分后仰,打開氣道。
9.人工呼吸。一般采用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口唇受傷或牙關緊閉的患者,采取口對鼻人工呼吸法。
(1)口對口人工呼吸:將無菌紗布覆蓋于患者口部,施救者用左手拇、示指捏住患者鼻孔,右手固定住患者下頦,打開患者口腔,施救者平靜吸氣后,張大口將患者口唇嚴密包裹住,然后緩慢吹氣,吹氣時用眼睛的余光觀察患者胸廓是否隆起。吹氣完畢后,松開患者鼻孔,使患者的胸廓自然回縮將氣體排出,隨即進行第2次吹氣。每次吹氣時間持續(xù)1秒以上,吹氣量 500~-600mL,以胸明顯起伏為有效。吹氣2次后立即實施下一周期的心臟按壓,交替進行。心臟按壓與吹氣的比例為30:2。
(2)口對鼻人工呼吸:施救者稍用力抬起患者下,使口閉合,先深吸一口氣,將口罩住患者鼻孔,將氣體通過患者鼻腔吹入氣道。其余操作同口對口人工呼吸。
10.心臟按壓:人工呼吸為30:2的比例實施五個周期的操作,總用時不超過2分鐘。五個周期操作完成后,立即判斷頸動脈搏動及呼吸,評估復蘇是否有效。
評價心肺復蘇成功的指標:
①觸摸到大動脈搏動
②有自主呼吸
③瞳孔逐漸縮小
④面色、口唇、甲床發(fā)紺逐漸褪去
⑤出現(xiàn)四肢不自主活動或意識恢復
11.患者大動脈搏動及自主呼吸恢復。整理患者衣服,如患者意識恢復對患者進行語言安慰,開始進行高級復蘇環(huán)節(jié)。